2025年7月25日至31日,七师胡杨河市11户“最美家庭”赴江苏淮安,开展“木兰·巾帼援疆行动”结对走亲交流活动。此次结对走亲活动在淮安援疆前方工作组的指导下,以“家”为纽带,通过沉浸式体验、文化交融与情感共鸣,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,让跨越千里的情谊在家庭间传递延续。
一、红色基因浸润童心:在历史场景中触摸家国情怀
在周恩来故居的水井旁,9岁的回族男孩吕耀伟踮起脚尖,一个劲儿盯着井水看。“这口井好深啊,原来周爷爷小时候要做这么重的家务,可真不容易!”当纪念馆的讲解员讲述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故事时,问在场的小朋友们长大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时,有的说要成为老师,有的想成为科学家,哈萨克族女孩娜孜娜思索着说:“我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。”家长们不断用手机记录下孩子认真回答的模样,充满了骄傲,更感受到红色教育带来的磅礴力量——当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,而是化身成孩子们眼中可触摸的场景,家国情怀便会自然地融入血脉之中。
在刘老庄烈士陵园,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向八十二烈士鞠躬敬礼时,6岁的彭梓菡小朋友悄悄问妈妈:“妈妈,我们这是在干什么呀?”妈妈郑重地解释道:“我们在向一群为了国家和人民勇敢献出生命的人表示敬意,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。”小朋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跟随着妈妈的动作,深深地三鞠躬。这一刻,烈士墓前的鲜花仿佛更加新鲜了。
二、文化交融点亮童趣:在互动体验中感受“家”的温度
淮安市博物馆的“欧洲第一名瓷——梅森瓷器三百年艺术巡礼”展厅里,指着纹饰繁复的欧洲瓷,淮安家庭陈丽娟好奇地询问:“你们哈萨克族是不是也喜欢在家里摆放这样的装饰品?”哈萨克族家庭努尔古丽说:“我们家里会摆放一些精美的果盘、茶具,虽然跟欧洲瓷有一点儿相似,但还是更喜欢中国瓷器的简约大方,欧洲瓷都是学习咱们国家的作品,太复杂反而失去了美感。”这一刻独属于中国人的自豪感更加强烈了。
板闸遗址公园的VR体验区,最美家庭代表们纷纷争相坐上游船,瞬间“穿越”到六百年前的运河码头。“看!这里这些运粮船好壮观啊!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真的很智慧。”体验过的家庭们连连发出惊叹。淮安小朋友陈秋澄和七师小朋友关豪轩两人合作操作投影沙盘,模拟船只通过水闸的过程。当“货船”顺利抵达终点时,两人兴奋地击掌:“太棒了!我们成功了!”一个个小朋友紧随其后深入体验,孩子们开心的笑声不断回荡在数字化复原的古闸遗址间。
三、联谊互动升华情谊:在欢笑与泪水中缔结真挚约定
联谊活动现场,两地家庭不分你我,走上舞台,共同演绎歌舞《苹果香》,这首耳熟能详的大众歌曲将两地家庭之间的隔阂与陌生消弭殆尽。“穿针引线”小游戏引发在场观众笑声连连。“民族知识大闯关”引起两地家庭激烈地抢答,大家在在激烈的竞争中了解各民族风俗文化。孩子们的抢答不仅展现了知识储备,更体现了对彼此文化的尊重与欣赏。
在赠送环节中,两地家庭不仅收到了淮安市民宗局、淮安市妇联、第七师胡杨河市妇联的礼物,还将精心准备的家乡特产增给对方。来自七师的沙依拉吾哈孜把从新疆亲自带过来的馕送给亲戚冯梦说:“这是我们团最好吃的馕,希望你们也能品尝到新疆的特产。祝愿你们一家像馕的形状一样幸福美满、团团圆圆。”淮安的朱元明特意把精心准备的茶馓送给七师昝慧一家:“我知道新疆也有馓子,但你们得尝尝我们用茶油炸的馓子,味道很不一样,希望你们能喜欢。”活动结束时,22户家庭共同签订了“结亲卡”,约定通过电话、视频等方式持续交流,让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在日常互动中生根发芽。
四、离别寄语传递希望:在家风传承中延续美好约定
离别前的枚乘书院里,两地家庭共同学习《七发》选段,感受“戒奢崇俭”的家风传承。淮安小朋友朱韵成最后一次举起相机为大家拍照:“我给每个人都拍了照片,这几天跟着大家一起活动,认识了很多的好朋友我真得很开心。希望我们还会再见面。”哈萨克族小朋友努尔江不舍地说:“我们要常联系,经常打电话,以后还要一起玩儿。”
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家庭文明的展示,更是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。正如七师妇联副主席郭红艳在活动总结中所说:“当边疆的父母给孩子讲淮安的故事,当运河边的家庭想起胡杨林的模样,‘家’就成了民族团结最结实的纽带。最美家庭的结对不是终点,而是民族团结的新起点。我们期待着明年再聚,让孩子们的成长见证这份情谊的延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