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先把花瓣绑在顶端,一定要把根部对齐,不然后面容易脱落。”近日,在二师二十九团梨香社区活动室内,71岁的吕伟正指导学员们制作手工花。这位退休语文教师化身“手工大师”,用一双巧手将废旧材料化作精美艺术品,在社区播撒下传统技艺的种子,让邻里情谊在指尖生根发芽。
吕伟(右二)正在教学员们用扭扭棒制作手工花。
步入吕伟家中,恍若走进一座民间工艺博物馆:用橡皮泥捏制的“多肉植物”肥厚圆润、缀满珠片的凤冠与洒金喜扇在灯光照耀下流光溢彩、丝线穿梭的刺绣小包雅致玲珑……就连茶几上的纸巾盒也是她手工制作的串珠作品。
书架上摆放着吕伟手工制作的“多肉”。
“一看到喜欢的东西,就忍不住想自己亲手把它们做出来,家里的珠子、毛线、废弃的易拉罐和纸都是我的制作材料。”吕伟说起她的这些宝贝,眼中闪烁着光芒。
吕伟与手工结缘,始于母亲挂在墙上的那只蓝布蝴蝶。儿时的她常常趴在缝纫机旁,看母亲用碎布头拼出花鸟鱼虫,这份对“变废为宝”的痴迷,让她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练就了“无师自通”的巧手。从用作业本折纸鹤到用旧毛线勾花,她的书桌上永远少不了稀奇的小物件。
“那会儿没有这么多丰富的材料,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网络学习途径,就只能用家里的废旧物品自己琢磨。”回忆起那段贫乏的学习时光,吕伟却感到幸福无比。
吕伟的串珠作品
吕伟(左一)正在展示自己制作的喜扇。
时光飞逝,转眼间吕伟已步入工作岗位,成为一名语文老师。白天,她站在三尺讲台上,教书育人;夜晚,她埋首于案前灯下,打磨作品,这一做就是几十年。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类手工艺品制作技巧,做出来的编织花和折纸动物已经是栩栩如生。退休后,她又在自治区、兵团妇联的带领下,远赴贵州、四川等地学习苗绣、蜀绣。外出交流活动既开阔了她的眼界,也提升了她的创作能力,使得作品越来越精致,也愈发有内涵。她的纸艺作品《十二木卡姆》曾获得石河子市“绿风文艺奖”二等奖。
吕伟(右一)向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手工作品凤冠。
2016年,吕伟从石河子市迁居到二十九团。搬家途中,她坚决不舍弃的就是那装满碎布、珠串和毛线的“百宝箱”。来到二十九团后,吕伟仍然对手工制作充满热情,一有空闲就去创作新的作品。她的好手艺很快便传到了邻居的耳朵里,不少人都来跟她学习。
谢长青就是她的学生之一。她跟随吕伟学习之后,成品已经能够拿到街上售卖。她说:“跟吕伟老师学做手工特别开心,不仅让我掌握了一门手艺,还交到了很多朋友,生活丰富多彩。”
梨香社区旗袍队队员展示吕伟制作的手工刺绣包。
看到大家对传统手工艺充满热情,吕伟甚是欣慰,她想把这份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。在社区的帮助下,她开始在社区开展手工课堂,免费传授技艺。截至目前,已经开展了3期课程,有20余位居民成为常驻学员。吕伟常说:“我教的是手艺,收获的是情谊。希望我的课堂能让更多的人爱上传统技艺,让‘陌生人社会’重拾‘远亲不如近邻’的温情。”
据了解,梨香社区计划为吕伟设立专属工作室,打造集教学、创作、展示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传承空间。“这里不仅是手工教学的课堂,更是邻里情感的联结站。”二十九团梨香社区党支部书记万美红表示,未来将在社区挖掘更多文化能人,让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在社区生根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