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

让兵团精神成为家风传承的一面镜子

发布时间:19年04月02日 信息来源:妇女联合会 编辑:妇女联合会
【字体: 打印本页
作者:妇女联合会

最美家语(来源:中国妇女报)

“我获得过新疆兵团十大‘戈壁母亲’荣誉称号,是新疆兵团‘塔河五姑娘’中的一员,这些承载着兵团精神的荣誉和历史在我家就像一面镜子,无形却有迹,作为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。”

■口述: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退休干部 赵桂荣

■整理:本报记者 王江平

我叫赵桂荣,今年76岁,是一名老军垦,兵团人。如今退休在新疆阿克苏市安享退休生活。从14岁支边来新疆兵团算起,如今58年过去了,我还在新疆兵团,我的孩子、孙子都在新疆兵团。

我获得过新疆兵团十大“戈壁母亲”等各类荣誉称号,是新疆兵团“塔河五姑娘”中的一员,这些承载着兵团精神的荣誉和历史在我家就像一面镜子,无形却有迹,作为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。

1938年,我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,1岁时父亲去世,11岁母亲去世。后来,我就跟着哥哥、嫂子一起生活。人们常说“没妈的孩子像根草”,加上那时哥哥和嫂子的日子也过得清苦,这让我逐渐萌生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。

1956年年初,西平县委派人到各乡动员,鼓励有志青年支援边疆建设。当时,听说新疆已经实现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,十分心动,特别想到新疆去。

记得那是1956年农历5月份的一天,我和其他24人同乘一辆帆布篷卡车,从张掖出发赶往新疆兵团第一师沙井子。

25天后,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——新疆兵团第一师一团沙井子。当时,太阳还没落山,看到团部只有几间土坯房,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变成了戈壁荒滩。

一个星期以后,我们正式上班,从此告别了睡懒觉。早上天不亮,我们就下地劳动,在风沙里、炎日下,平整土地,渴得喝不上水,晒得身上脱了皮。

为了解决新开垦耕地的浇水问题,第一师决定开挖南干大渠。那一年,我刚好16岁。上级规定,参加修建南干大渠的必须是身体好、思想觉悟高的男同志。然而,在队伍出发前,包括我在内的20多位姑娘也强烈要求参与挖渠任务。

当时正值盛夏,戈壁滩上的最高气温高达40摄氏度,我们这些姑娘和男同志们一起挖渠。每天早出晚归,当时没有机械运输工具,拉运土方全靠两个肩膀往外挑。几天下来,20多位姑娘只剩下了王世卿、王华玲、郭桂荣、赵爱莲和我。后来,我们被称为“塔河五姑娘”。

那时候苦是苦,但大家的干劲都很大。我们的气力没有男同志足,可我们时间抓得紧。晚上,劳累了一天的男同志们都睡觉了,我们就悄悄爬起来。工地上没有亮光,我们也不敢点柴火,因为一有亮光,男同志们发现了也会起来挑土和我们比赛。于是,我们一人拿一支手电筒,并在铲土、上坡和倒土的地方各悬挂一支,借助微弱的亮光继续干活。

那时的宣传口号是“老的学黄忠,少的学罗成,女的赛过穆桂英”,整个挖渠队伍组成了10个突击组,每组3个人,一人装土两人挑。王世卿、王华玲和我一天两夜挑了70多立方米,是所有突击组里成绩最好的,“塔河五姑娘”就是在那时出了名。

1960年,大渠终于挖通了。以后,我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。1963年,我们“塔河五姑娘”分开了,5个人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单位。

这近60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兵团故事,我都讲给孩子和孙子们,现在我的孩子们都扎根在兵团,接过我们为兵团奉献的接力棒,我很高兴,也很欣慰。

1988年,我光荣退休。退休以后的生活挺充实,也没什么烦心的事儿。对当年的奉献付出,我无怨无悔。